2019-2-18 10:21| 发布者: 电动汽车时代| 查看: 1543| 评论: 0|原作者: 电动汽车时代
从1953年至今,中国的汽车工业已历经60余年。在这期间我们曾多次喊出目标,要赶超欧美日等汽车强国,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造成的研发能力不足,差距始终不小。这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发动机与变速箱的研发。 几年前,我们终于意识到了与汽车强国相比,数十年的差距确实不是我们在短时间内能够赶超的,恰巧在这时又遇到了新能源潮,遂决定利用新能源、纯电动车没有发动机、变速箱这一特点来实现汽车工业上的弯道超车。 从销售成绩上看,“弯道超车”初有成效 2018年,全球电动车的销量为201.8万辆,而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为105.3万辆,同比增长82%,其中纯电动车销量为78.8万辆,同比增长68.4%,占全球总量的39%。 北汽EC系列共售出90637辆,单一车型排名仅次于特斯拉MODEL 3,位于全球第二;比亚迪共售出22.6万辆,品牌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特斯拉。 如果只看销量,自主品牌在目前的确已占据全球电动车的半壁江山。但是,在这销量的背后,又藏有什么样的秘密呢? 自主新能源的成绩是拜政策所赐 无论是北汽新能源还是比亚迪亦或者是其他自主新能源车型,它们目前所面对的购买群体,都是国内消费者。 政策上的强推让不少车企获得了“红利”。但是为了拿到“红利”,为了提前在新能源市场立足,很多自主品牌推出的车型都是“半成品”,不仅产品力低下,连同产品质量也是个问题,在早期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无一不为此而感到头疼,这样的状况给该批早期车主留下非常差的印象,对新能源汽车口碑自然大打折扣。 而之所以新能源车有着不佳的口碑,消费者还是愿意去购买,除了“补贴”造成的低价,仍然还有政策上的因素。像一线城市例如上海,一张正常牌照的价格是在8万元左右,而且还需要竞拍,中标几率非常低。但是如果是新能源车型,便可免拍获得一张上海的绿牌(新能源牌照),这对于有汽车刚需的消费者来说是个巨大的诱惑,“反正都是车,有总比没有强,将就着开”的心态促使他们能够鼓起勇气去购买新能源车。 所谓弯道超车并不成立 成功弯道超车,需要的是特有的路线及方向;需要的是拥有更好的弯道能力。可是这几点我们的自主品牌是真的做到了吗? 正如之前所说,为了提前占住市场,很多车企推出的车型都是“半成品”,而这样的“半成品”那些原本拥有雄厚造车实力的合资品牌是不会推出的。我的意思是,当我们在决定用纯电动车去完成汽车工业的弯道超车时,那些原本已在燃油车领域站住脚的车企也已开始研发,只不过我们先推出了,他们为了完善产品,依然在按照燃油车的研发标准在研发。 合资品牌开始发力 随着宝马i3、捷豹 I-PACE、奔驰EQC以及奥迪e-tron 等车型的发布,我们能看到的是这些原本在新能源领域非常低调的豪强(宝马i系列于11年发布)在纯电动车领域的造车实力。 而在未来,他们还会在新能源方面加大投入。 据目前所得到的消息,大众集团将会投入910亿美元到电动车上,并计划在2025年将建立最多1500万辆电动车的产能,同时将推出包括奥迪、保时捷在内的12个品牌、全部300个车型的电动车版本;戴姆勒集团也会在电动车上投入420亿美元;同样,通用汽车会拿出80亿美元投入到新能源以及无人驾驶技术等。 目前这些合资品牌尚未在中国市场全面放开,像是纯电动车单车全球销量排名第三的日产聆风就未进入国内进行销售。如果这些合资品牌在国内来上一轮进攻,以目前自主新能源的产品力,怕是会出现完全招架不住的现象。 最后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我个人乐观的认为自主新能源的未来会与燃油车类似,能够在低端市场站稳脚跟已然是一个不错的结果了。当然,我还是希望能有某自主品牌能够有异军突起的情况出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