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是物质补充,行驶过程中缓慢化学能释放充电是化学能补充,行驶过程中缓慢电能释放 越是大量集中的快速的化学反应,越是难以控制,这是物理化学法则,即便是汽油车也必须遵循此规律,我们常见的2.0L4缸发动机每个缸0.5L排量,凯迪拉克L3B发动机4缸2.7升,每个缸也就多0.175L排量,布加迪与考斯沃斯(Cosworth)联手研发的V16发动机,8.3L单缸排量也只有0.52L。2003年底特律车展上亮相的凯迪拉克Sixteen,车如其名,搭载一台16缸1000匹马力,32气门,排量13.6升,的手搓V16概念发动机,可以看到即便是燃油发动机,单缸里面单次点火对燃油进行化学反应的量,也是宁可控制体积,增加缸数、而不是增加体积,减少缸数的。(即便增加缸数会降低发动机的动力密度,增加加工成本和车重) 因此,快速补能,无论是高电压方案,还是北美高电流方案,从安全和可控角度来说,都是有上限的。这就是换电逻辑的由来现在换电受到的是电池储能密度的限制,如果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车辆轻量化,可以让5个这样的电池自助更换后,达到500公里续航,看着是不是很爽?当然即便是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这样的5个电池模组单个也重达60kg以上,不是**举得起的,但至少,我们把一个物理法则问题,转变成了一个机械应用问题,使之成为短期可能。(上下班,你就少装几块,跑长途你就多装几块)这让我想到了宁德推出巧克力换电的逻辑,今后随着高能量密度的电池不断推出,车辆底盘上设计给电池的空间会越来越小,而大块体积的换电电池模块只能适应老液态电池的CTB车型,而宁德这种“巧克力”模块化,则可以将高密度电芯放进“小块”中,从而适应未来车型的底盘。这可能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